黄埔军校二期精英班开班,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位教育机构的CEO齐聚沪江,与黄埔军校的讲师们共探在线教育发展之路。在线教育迅速发展的当下,是专注产品线还是课件系统?抑或两者兼容,相辅相成?进入课题之前,先回答两个比较大的互联网问题:受众群体的差异化和受众需求的个性化。

受众群体的差异化

1.受众群体的量级:

线下课程量级可能是几十人、几百人,上线最多是数千人,而对线上课程而言,几千人可能才只是个起步,受众群体非常大。

2.受众群体地域特征:

除了受众群体广,在线课程在地域性上不受限制。比如说线下课堂,小学初中高中,他们的起点是差不多的,因而授课难度相对降低,而对在线课程,地域上从南方到北方,从东部到西部,甚至是国内到海外,用户差异比较大,因而衍生出个性化的教育需求。

受众需求的个性化

其实,这种个性化不仅体现在线上,也体现在线下,从大班到小班再到一对一辅导,是人类实现个性化需求的一个过程。

一、承载模式

互联网教育的差异化、个性化,要求其必须具备多样的承载模式。美国的VAK学习理论将人的学习行为划分为视觉型、听觉型、动手操作型。

视觉型:图文

听觉型:听力、音频

动手操作型:动手操作要求较高,如笔记、练习、实验

在VAK理论基础上,我将引入沪江网的三类承载模式:

1.录播课:

a.特色互动课件:以教师音频流为主体,辅以图文。课程上,老师授课只占一部分,还有随堂练习,也就是理论中动手操作的部分

b.视频课件

2.CT直播课:强互动,零距离接触,满足用户直播课程需求

二、模式选择

1.初次合作:

面临问题:不清楚课程内容,讲师是否受欢迎,学生认可度是否高

解决方案:通过CT宣讲、甚至提供CT公开课体验,了解课程转化率、老师的认可情况

2.口语类教学:

形式:CT直播课+特色互动课件

在这种模式中,特色互动课件不仅仅是课堂录制,还需要根据教学大纲、用户调查设计课件。

具体来说,口语课堂上用户起点水平不同,老师在备课,选定一个目标群体,通过特色互动课件为学员提供可预习的方案,从而将起点水平拉到相当的水平进而授课。

然而水平相当,并不能代表学习能力、消化吸收能力。因而同样需要特色互动课件辅助复习,达到预期学习效果。

3.非口语类课程:

一般采用录播课程形式,重复利用率高,利于扩大用户基础

特色互动课件VS视频课件

对老师的要求:

口语类教学课件对老师的选取上音色、发音比较重要

视频课件对老师的形象、肢体语言要求很高

制作难度:特色互动课件高于视频课件

总之,模式的选择,一看课程类型,看师资队伍特点,三看受众偏好,最后是准备投入的成本。

三、风格定制

目前,受众群体更多关注的是90后,用户体验至上的特点非常明显。

在沪江网,有专业的团队进行特色风格的定制,多年来已经形成风格库,包括商务类、K12类、新概念系列等风格。风格定制过程中科学地规避了糟糕的配色、不恰当的字体、不修边幅的排版三大问题。

四、移动网校

提到网校课件,移动话题不可避免,几年前,移动是趋势,而现在,移动是当下。移动网校着落安卓、IOS等主流系统,并不断升级,目前已经升级3.0版本。一体化的平台路线则将任何端口的进度同步。

调整升级移动课件时考虑的因素:

首先考虑的是移动的使用场景;其次是时长,使用时间碎片,将课件时长控制在3分钟内;最后是分辨率清晰度移动端屏幕小,文字大小不能以PC为准,因而制作过程中考虑多端口的呈现,视频课程对清晰度更有一定规范。

如果说一般商品卖出去等于交易的完成,而教育产品卖出去却只是故事的开始。刚开始是因为后续教育产品还有维护、更新过程。

更新升级移动课件的意义:

更新的意义是循环式的,首先是用户体验,用户体验关系到产品口碑,产品口碑关系到企业品牌,企业品牌关系到企业影响力,再关系到购买率,形成一个循环。

五、学习的生态系统

听课只是学习的一个环节。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包括

听课、练习、测试、评估、把评估反馈给用户,再由用户更具反馈觉得要不要继续学习或是复习。

针对这样一个学习再学习的闭环,这里也只列举了几种,而在移动端上的应用就有50多款。这里有几款是直接相关的,比如:笔记与沪江小D在听课部分给用户帮助,测试系统在测试评估为用户提升学习,而开心词场和听力酷则更侧重练习。产品线与课件系统的组合,在互联网学习平台上综合调动,实现学习的闭环,形成学习的生态系统。